作者: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新闻网
日期:2012-10-17
来源:学者声音
阅读:5929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因为是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缘故,更能理解“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涵义,更能体会打好基础的重要,也深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路的必要。同时,由于建筑工程设计须满足各种规范的要求,所以做人、做事也习惯了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 人生的路本来可以有很多条,但每个人只能有一个选择,无论结果如何。有机会的时候你不一定知道,等知道了机会也就过去了。戏可以彩排、可以重演,但人生只能直播,其精彩和无奈也在于此。当然,对谁都一样,所以也不失公平。
■ 工作中即使做不到高效率,也要尽量避免负效率,既给自己减负,又不给别人添乱,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 少些抱怨,多些实干。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 暂时的示弱,未必就是失败,只要努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大起来。
■ 尽量快活地度过每一天,不仅对自己,对别人也很重要。
惟命无常还有常,道是偶然又必然
一路走到今天,还真没有刻意设计过、奢望过。古人云:“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细想下来,不无道理。
应了圣人那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980年,我十五岁进入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之所以选择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基本上是有我当时的高中班主任决定的,原因也很简单: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我的高考总分数尽管不低,但各单科成绩特别是数理化成绩相对平均,没有特别突出的科目,报考数学、物理、化学等热门专业自然不占优势,班主任老师说读建筑工程吧。当时社会上对大学的了解哪有现在这般透彻。
也许是一直工作在高校的缘故,大学四年无忧无虑、快乐的学习生活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的大学比现在可要单纯、安静许多。由于成绩不错,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高校任教。显然,本科毕业生在大学任教学术上须有待进一步提高,自然而然地,工作三年以后,1987年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被同济大学顺利录取。非常意外的是,入学面试后,我竟然被调剂到我国著名钢结构专家沈祖炎院士的课题组。师从沈老师,可能是当时每一个同济大学钢结构研究方向考生的愿望,尽管担心竞争太大,我报名考试时并没有报考他,但幸运和机会就是这么简单地给了我。两年半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很是辛苦,一是导师要求高,二是同届的其他三位师兄弟都是应届高材生,我的学习自然不敢怠慢。现在回想起来,那两年多的硕士阶段学习,无论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英语的掌握,还是科研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方面,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硕士毕业后又回到高校工作两年,1992年考入同济大学,仍然在沈祖炎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据说,在沈老师所有博士研究生中,我是唯一一个三年毕业获得学位的,在当时直至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曾经惹得众多师兄弟们的羡慕。1995年8月,我来到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两年后出站留校工作至今。
如果说,职业道路甚至人生道路上自己面临的一次重大选择,应该是在博士后出站后的去向。当时有三个选择:留校、参加上海科技馆筹建、去某著名美企任中层技术管理人员。留校任教在当时是顺理成章的一种自然选择,可另外两条路对我也有莫大的诱惑。参加上海市重大工程的筹建,对一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而言意味着十分难得的机遇,建设指挥部的领导也很重视,提供了多项优越的条件。而去外企工作,对方给予的工资待遇竟是留校任教的十余倍!这无疑对当时已届而立之年且已担负家庭责任的我而言应该是不二的选择,所以在和对方几次深入接触后,我拿到了对方的录用通知和工作合同。那几天,着实兴奋,走在马路上都觉得步履轻盈,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优越感。确实,对方当时提供的工资待遇实在太诱人,即使在今天,十五年过去了,那仍是一个不低的数字。可几天过后,冷静下来,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非常简单问题:读了那么多年书,难道就是为了一份收入高的工作吗?除了谋生是否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经历了几天痛苦和迷惘以后,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尽管也并没有能够充分说服自己的理由。我选择了留校,然后由学校委派,去参加上海科技馆重大工程的建设。
时至今日,已近天命之年,仍会偶尔想起,如果当初是另外一种选择,现在会是怎样。只是人生不能重演,没有如果,也就一笑了之。倒是同样的问题又在困惑、考验着下一代,但愿他们能把握。
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遥程跬步积
不像现在,当初能进入到交大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说有近二十位候选人争取一、二个名额。而我两年的博士后学习工作实际上是在土木工程系完成的。那时的土木工程系由于刚刚重建不久,无论师资还是教学、科研水平都还较低,个人学术上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交大的土木学科在1952年以前实际上是国内最强的学科之一,但1952年并入同济大学而停办,三十多年的空白使得交大土木在社会上的影响已微乎其微,以至于有一段时间经常会被问:交大也有土木?很是让人烦忧、失落。两年的博士后生涯中我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里就是让我可以赖以托付发展的地方吗?
留校后被学校委派参加上海科技馆的筹建,繁重的工作让我得以暂时回避了这一问题。几年的施工现场工作尽管非常辛苦,可让我无论在学术上、管理上、为人处世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受益匪浅。可以说机会和幸运总是眷恋我,我如今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的点滴成绩都和那几年的锻炼不无关系。
上海科技馆工程曾被列为当年上海市政府一号重大工程,建成后曾作为2001年APEC会议的主会场。其建筑方案由世界著名的美国RTKL公司设计,施工图设计由上海现代建设建筑设计集团完成,施工总包单位为上海建工集团,该工程的设计、施工可以说汇集了国内甚至国外的一流团队。我当时被建设指挥部任命为工程部总师室副主任,代表建设方全面负责工程设计、施工中的技术协调工作,所有和中、外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往来的技术协调文件都须由我签字方能生效,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几年中的周末几乎从没有休息过,当天往来于国内各城市更是家常便饭。艰苦的付出总会有满意的回报,在学术发展上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举个简单例子:去过科技馆的人都会被其中间椭球大厅的气势磅礴、简洁轻盈、晶莹剔透所吸引,那个被建筑师形象称之为生命之蛋的巨型椭球体其结构为铝合金单层网壳结构,围护材料是三层中空加胶钢化玻璃,自重荷载很大。椭球体中间有行人天桥穿插而过。该结构方案在专家论证时被广泛质疑,普遍认为结构整体刚度不足,荷载过大(包括温度作用),有可能变形不满足规范要求,甚至导致玻璃破碎。有专家形象比喻为:该结构就像一个鸡蛋壳,承受了比较大的荷载,而且壳上还开了几个大洞。毫无疑问,该项技术攻关成为了我当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经过几个月和设计院、专业分包、安装单位的反复计算、讨论研究,并辅以各种技术保证措施,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坦白说,尽管理论上可以确保技术上没有问题,可在工程安装完毕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心里仍不踏实。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该结构的表现近乎完美。至今我还保留着有我代表甲方签字的相关文件副本,这段经历也成了我给学生上课时经常引用的素材。
上海科技馆工程结束后,我回到了学校。尽管当时建设指挥部的领导多次挽留我留在科技馆工作,或继续参加下一个上海市重大工程上海F1国际赛车场的筹建并许诺将委以重任,都被我一一婉拒。返校后不久,开始担任土木工程系副主任,2001年,晋升教授,2005年担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开始了个人发展与学科建设休戚与共的艰难历程。
作为经典工科代表之一的土木工程学科,其发展具有永久的历史。据统计,全国有四百余所高校设有土木工程学科,所有工科见长的高校其土木学科也几乎都比较强势,信手拈来就不下十几所,同济、清华、浙大、大工、哈工大、天大、东南等。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求发展,特别是学校要求的快速发展,谈何容易!值得欣慰的是,在学校的支持下,经过土木系全体老师的不懈努力,脚踏实地、排除干扰、埋头苦干,我们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初步完成了学科发展基本平台的搭建,为接下来的上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是交大土木工程学科艰难而又快速发展的十年。2003年建成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建成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岩土工程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8年土木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 2009年获准建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入围上海市B类学科。作为土木工程系的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我幸运地参与、见证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点滴。我曾为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欣喜若狂、鼓舞振奋过,也曾为经历过的挫折甚至失败而黯然泪下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和其他土木教授一样,我们把一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交大土木学科的建设,同时伴随着自己学术的进步,人生理想也得以逐步实现。正所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我感到很幸运。
近闻2012年QS世界大学排名榜中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土木工程学科再度入围世界百强,其评价中的三项指标(学术声誉AR、就业学生声誉ER、学术成果引用率CPP)均比上一年度有显著进步,进一步缩小了与世界领先学科的差距。当然,这只能说明我们在部分方面已逐步形成自己特色并被国际同行认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与国内传统土木工程优势学科的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综合实力还有很大差距,如何重铸交大土木之辉煌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寻找差距,再接再厉,加倍努力。
不患人之不己知,于无声处现功底
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每个人都难免受到浮躁、功利的社会心态的影响,每个人都不可能将自己置之度外、独善其身,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自己的标准和方式追求所谓的成功。我们都似乎很忙,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处理不完的事情,随波逐流,疲于应付,热闹而又机械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结果,有人获得了地位的提高或财富的增加,取得了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但同时又伴随着人生理想、目标的模糊以及幸福感的缺失;也有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方向,对未来充满茫然,从而变得怨天尤人甚至仇视一切。如何在竞争的大潮中把握自己而不被淹没,有几点尤为重要:首先要客观地认清自己,给自己恰当的定位。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庸”亦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样我们才会在心安理得之中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不会陷入永无止境的攀比之中而不能自拔;才会感恩而不总是抱怨;才会正确处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不会一味索取而不知回报。其次还要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最后很重要的是要能够耐得住寂寞,沉下去才能浮上来,不要只图虚名而夸夸其谈。“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学者小传
赵金城,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副院长。1984年同济大学建工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1995年分别获同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入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年出站、晋升副教授并留校工作至今。2001年晋升教授,2001-2004年任土木工程系副主任,2003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05年-2010年任土木工程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结构。近年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博士点基金1项、上海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4项。先后参与上海科技馆、上海F1国际赛车场、上海中心大厦等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七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四)和二等奖2项(排名第二)。
兼任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技委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钢协防火与防腐分会理事,“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建筑施工”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