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民网】沪科研团队将“复活”练塘古镇被拆建筑“容颜”[图]
日期:2016-03-17  来源:媒体聚焦  阅读:4375

 

  

图说:青浦练塘古镇一景。图片来源网络

  【新民网·最新报道】我国是世界建筑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建筑文化遗产。但由于古建筑大都年代久远,部分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毁坏十分严重。怎样才能记住古建筑的昔日的“容颜”?又怎样才能书写好古建筑的“病历”?

  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今日(17日)获悉,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团队使用照片建模技术,可以成功复原被毁坏的历史建筑,同时建立历史建筑空间数据档案库,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本网曾报道的上海青浦练塘古镇核心保护区被拆除的部分历史建筑也将借此得以“复活”。

  练塘古建筑旧貌有望重现

  “最近上海青浦练塘古镇核心保护区的部分历史建筑被拆除,我们和相关部门讨论决定利用照片建模技术帮助复原古镇被毁掉的建筑,目前正在进行调研测绘和资料收集。”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表示,虽然修复历史建筑的价值已经远远不如原建筑,但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古镇的整体风貌,让古镇的总体环境保留历史特色。

  使用照片建模技术让被毁的古建筑“复活”不是曹永康的第一次尝试。早在2001年,他的研究团队就曾用过这种技术成功复原了上海徐家汇南丹路上的明代大学士徐光启墓石牌坊。曹永康介绍,由于历史变迁,修复前的徐光启墓只剩下散落在草丛中的残垣断壁和一座改变了形状的坟体。为了重现徐光启墓当年的风貌,曹永康和课题组成员跑遍了历史档案馆、博物馆、建筑档案馆和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

  “我们找到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和历史照片,通过分析不同角度的历史照片,配合近景摄影技术,自动生成了徐光启墓牌坊等历史建筑的三维模型,获得了建筑的空间几何尺寸,重新绘制了历史建筑的平、立、剖面、大样等图纸,为复原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曹永康告诉记者,2004年,瑞士的研究人员也用遗留的历史图像数字重建了被塔利班摧毁的巴米扬大佛,而徐光启墓则是国内首次应用这种技术准确计算已毁文物的尺寸并进行的复原设计。

  前沿科技为古建筑“对症下药”

  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建模、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无人机测量……曹永康团队每做一次建筑遗产测绘调研,都像是开了一次小型古建筑保护技术展。 “如果把建筑遗产的修缮比作给古建筑‘治病’,那么数据采集就是前期诊断中的关键一环。如果信息采集有偏差,就会给古建筑带来潜在的伤害风险。”曹永康说,每修复一栋古建筑他们都会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诊疗”。

  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家汇天主教堂的测绘中,曹永康团队采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把激光从发射器投射到建筑物表面,得到由上百万个点组成的空间点云,在电脑上形成了高度等很难手工测到数据,同时也对建筑中的雕像、柱头装饰等复杂形状进行了准确捕捉。这些云模型最终组成了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健康档案。

  空中摄影测量也能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开出最合适的“药方”。2014年,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青浦的麟趾桥发生了一次严重撞击,导致桥面开裂、桥拱变形。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按照传统的结构变形模拟,需要在计算机中手动建立三维模型,输入各种荷载参数,这种建模方式并不精确。曹永康团队使用无人机摄影获得了这座桥的图像,通过图像建立了三维模型,得到危险程度的分布示意图,并模拟了桥体受撞变形的情景,为桥的修复和加固提供了精确的参考。

  据透露,目前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也正着手建设“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修复技术国际教育中心”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数字测量与无损检测研究中心”,提升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能力。(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李欣 实习生 王倩)

         来源:新民网 2016.3.17

         原文:沪科研团队将“复活”练塘古镇被拆建筑“容颜”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威尼斯-www.9499.com|登录入口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